新闻中心news
环卫工找熊猫体育官网手表后续:当地回应惹争议曝失主多次发文“甩锅”文旅
熊猫体育一块儿童手表,能闹出多大的事?七月的大同,气温高达37度,两位年纪不小的环卫工人,顶着大太阳、穿着厚实的工作服,在8吨垃圾里翻了四个小时。手表总算找到了熊猫体育官网,失主当场拍视频表示感谢,媒体也跟着热情称赞。
可没料到,网友们炸开了锅,这个原本想走“暖心”路线的故事,最后变成了大家一起指责。到底是谁在消费谁的好心?这场闹剧,又揭开了谁的痛处?
7月1日,深圳的卢女士带着一家人坐高铁从太原去大同旅游。天特别热,孩子在车里闹腾,把手上的儿童电话手表塞进了干净的纸垃圾袋里。下车时一家人轻轻松松,压根没发现孩子的手表不见了。
等到第二天早上,卢女士才发现孩子手腕上空空的。她打开手机查定位,发现手表还在大同南站附近。家里人本来想算了,毕竟“追垃圾”这事儿,搁谁身上都觉得不靠谱。但架不住心里不服气,卢女士还是抱着试试的想法,打了12345市民热线。
接到任务后,大同城管系统全力行动。新城环境公司把定位范围内的8吨垃圾全都运到了垃圾中转站。让人无奈的是,翻找的活儿直接落到了两位环卫工人头上。
正中午的时候,垃圾堆得像小山,刺鼻的臭味混着热气扑面而来。两位环卫工人,蓝色的工作服被汗水湿透,背影看着瘦瘦的。没有手套,没有口罩,就徒手在8吨垃圾里一袋袋地翻。四个小时过去,终于在一个破垃圾袋里捡到了那块儿童手表。
手表找回来的当天晚上,卢女士激动地拍了条视频。视频里,她满脸笑容,一个劲儿夸大同是个“有温度的城市”,说这次旅行太幸运了,“是好多善良的人促成的”。
她还想给两位环卫工人包个红包表示感谢,结果被委婉拒绝了。于是,第二天干脆送了一面锦旗到城管局,感谢他们“高效协作”。
媒体也没闲着,抓住这个“好人好事”的素材,连夜写稿熊猫体育官网。新闻里全是“高效”“暖心”“正能量”,城管局的响应速度、部门之间的协调、游客的感动——全都夸了个遍。城市形象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,连文旅局的官方账号都跟着转发熊猫体育官网。
但网友们并不买账。热搜一上,评论区直接“炸了”。“手表是卢女士的,功劳是领导的,汗水是环卫工的。”这句话,点破了整件事的荒唐之处。
一块价值1200元的儿童手表,值得让两个环卫工人冒着生命危险、顶着40度的高温,在垃圾堆里翻四个小时吗?一个月工资两千出头的老人,汗流得湿透了衣服,最后连个名字都没有,报道里连露脸的机会都没给。
网友们的吐槽一波接一波:“要是人工耳蜗、药品、身份证还行,这电子手表又不是救命的。”“失主家长和孩子都没去现场,自己继续旅游,让别人顶着大太阳翻垃圾,这哪叫温情?”
更让人难受的是,媒体和本地文旅还沾沾自喜,觉得找回手表是政绩,是城市的软实力熊猫体育官网。可惜现实狠狠打了脸,舆论彻底失控,失主视频下的评论一夜之间关闭了,文旅账号也被骂到“沦陷”。
事情闹得越来越大,官方没办法,只好出来回应。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对媒体表示:“不管谁有需求,都可以来找我们,没法说值不值得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,只要老百姓有需求,我们肯定会帮忙。”
这番话表面听着没什么问题,“为人民服务”熊猫体育官网,听着还挺有人情味。但网友们根本不认可,关键是没人关心过环卫工人的感受。谁来体谅这些一线劳动者呢?用公共资源为个人办事,标准到底是什么?一个投诉电话,就让两位“最底层”的环卫工人吃苦受累,这合理吗?
更有细节被曝光,垃圾转运和人力的成本加起来,早就超过了手表本身的价值。有人算过:一下午的工作量加上搬运费用,买两块新手表都够了。环卫工人原本的工作,还得让别人来顶替,这些损失,新闻里一个字都没提。
事情还没结束。知情人透露,卢女士为了找手表,打了好几次投诉电话。她不是随便问问就完事,而是一直坚持,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相关部门。每次得不到结果,就继续打电话“追问进度”。
环卫工人的任务就是这样一层层派下来的。她的“执着”让所有相关部门都很紧张,生怕出什么岔子,最后只能用最笨、最费力气的办法,把8吨垃圾全都倒出来,让两位老人一袋袋地翻找。
媒体报道后,她还发了好几次文,想把舆论的矛头引向大同文旅和政府部门,自己却摆出一副“感恩”的样子。可惜网友们只看到了她的轻松和得意,没看到一线劳动者的辛苦和汗水。
舆论彻底爆发后,卢女士的社交账号评论区被关闭了。据知情人说,她没有第一时间为环卫工人说话,反而多次发文,把舆论焦点引到文旅和政府部门身上,明显是想“甩锅”。
她在视频里感谢了所有人,却唯独没提环卫工人的名字。面对网络上的质疑,她发文称“这是大同的好客”,把责任推到当地政府“有求必应”上。可实际上,正是因为她自己反复投诉,才让两位环卫工人顶着酷暑翻垃圾。
这种“自我感动”的做法,很快就被网友看穿了。有人说:“但凡有点良心,别说发视频了,自己就该去现场翻找。”还有人建议,既然手表有定位,不如直接把失主本人送到垃圾堆现场,准备好工具,让她自己和孩子动手找,别麻烦别人。
一个本该充满温情的城市故事,最后却变成了全民争议的“负面教材”。环卫工人的汗水被当成了消费的素材,领导的政绩成了所谓的“温度”,失主的得意反而遭到嘲笑。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意?公共资源到底该为谁服务?环卫工人的命,难道就不是命吗?
你怎么看这场“手表风波”?如果你是当事人,会怎么做?欢迎留言,说说你的看法,也许你的观点,才是真正值得被看到的“温度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